深入了解氫氣產生的各種方法,包括傳統化石燃料製氫、水電解製氫、光催化製氫等技術,探討綠氫、藍氫、灰氫的差異與ESG永續發展的關聯。
前言:為什麼氫氣如此重要?
在全球追求淨零碳排的浪潮下,氫氣產生技術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氫氣燃燒後只會產生純水,不排放任何二氧化碳,因此被視為21世紀最具潛力的清潔能源。然而,氫氣產生的過程並不簡單,不同的製造方法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碳足跡和成本效益。
目前全球每年使用超過9,000萬噸的氫氣,主要應用於工業原料、半導體製程、以及新興的能源領域。隨著各國紛紛將氫能納入減碳政策,了解各種氫氣產生方法變得至關重要。本文將帶您深入探討從傳統到創新的各種製氫技術,幫助您全面了解這個改變未來能源格局的重要議題。
一、傳統化石燃料製氫方法
目前全球80-85%的氫氣產生仍依賴化石燃料,這些傳統方法技術成熟、成本相對較低,但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1.1 蒸氣重整法(灰氫)
蒸氣重整法是目前最主要的氫氣產生方式,佔全球氫氣產量的絕大部分。這種方法使用天然氣中的甲烷作為原料,在高溫(700-1000°C)和催化劑的作用下,與水蒸氣反應產生氫氣和一氧化碳。
技術原理:
蒸氣重整反應分為兩個主要步驟:
- 主要反應:CH₄ + H₂O → CO + 3H₂(吸熱反應,需要750-850°C)
- 水煤氣轉換反應:CO + H₂O → CO₂ + H₂(放熱反應,產生額外氫氣)
優點與缺點:
- 優點:技術成熟、設備投資相對較低、製氫效率高(65-75%)、原料供應穩定
- 缺點:每生產1公斤氫氣會排放約12公斤二氧化碳、依賴化石燃料、不符合長期淨零目標
由於會產生大量碳排放,透過蒸氣重整法製造的氫氣被稱為「灰氫」,雖然目前仍是主流,但在全球減碳趨勢下正逐漸面臨轉型壓力。
1.2 煤氣化法(褐氫)
煤氣化是另一種傳統的氫氣產生方法,特別在煤礦資源豐富的國家(如中國、印度)較為常見。這種方法將煤在高溫(1200-1500°C)和有限氧氣的環境下氣化,產生合成氣(主要成分為氫氣和一氧化碳)。
技術流程:
- 煤的氣化:在氣化爐中將煤轉化為合成氣
- 氣體淨化:去除硫化物、氮化物等雜質
- 水煤氣轉換:將一氧化碳轉換為二氧化碳和氫氣
- 氫氣純化:透過壓力擺動吸附(PSA)等技術提純氫氣
環境影響:
煤氣化製氫的碳排放量更高,每生產1公斤氫氣會產生約18-20公斤二氧化碳,因此被稱為「褐氫」或「黑氫」。這種方法的轉換效率僅39-56%,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日,其應用前景受到嚴重質疑。
小知識:雖然褐氫碳排放高,但在某些煤礦資源豐富而缺乏其他能源的地區,結合碳捕捉技術的煤氣化製氫仍可能扮演過渡期的角色。
二、低碳製氫方法
為了因應全球淨零碳排目標,低碳甚至零碳的氫氣產生技術正快速發展,其中以水電解製氫和結合碳捕捉技術的藍氫最受矚目。
2.1 水電解製氫(綠氫)
水電解製氫是最具永續性的氫氣產生方式,利用電力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當使用的電力來自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時,整個過程幾乎零碳排,因此被稱為「綠氫」。
電解技術類型:
- 鹼性電解槽(AEL)
- 最成熟的技術,使用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水溶液作為電解質。效率約60-70%,設備成本相對較低,適合大規模應用。目前是短中期發展的主流技術。
- 質子交換膜電解槽(PEM)
- 使用固態聚合物膜作為電解質,反應速度快、可變負載能力強,特別適合搭配間歇性再生能源。效率可達70-80%,但需要使用貴金屬催化劑(如鉑、銥),成本較高。
- 固態氧化物電解槽(SOEC)
- 在高溫(700-900°C)下運作,理論效率最高可達90%以上。由於在高溫下反應,可結合工業廢熱提高整體效率,但技術仍在發展階段,耐久性是主要挑戰。
發展現況與挑戰:
綠氫被視為實現淨零碳排的關鍵技術,但目前面臨以下挑戰:
- 成本問題:綠氫的生產成本約為灰氫的2-3倍,主要來自設備投資和電力成本
- 效率提升:目前電解效率約60-80%,仍有改善空間
- 規模化生產:需要大量穩定的再生能源供應
- 基礎設施:氫氣的儲存和運輸系統需要大量投資
儘管面臨挑戰,隨著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和電解技術進步,綠氫的競爭力正快速提升。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預測,到2050年綠氫將貢獻全球12%的終端能源使用量。
技術突破:美國杜克大學最近開發出新型鎳製電解電極,成功將製氫效率提高50倍,顯示水電解技術仍有巨大的進步潛力。
2.2 碳捕捉與封存製氫(藍氫)
藍氫是一種過渡性的氫氣產生解決方案,結合了傳統化石燃料製氫技術與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將製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捕捉並封存,避免排放到大氣中。
技術原理:
藍氫主要採用蒸氣重整法製氫,但增加了三個關鍵步驟:
- 碳捕捉:使用吸收劑、吸附劑或薄膜技術捕捉製程中的CO₂
- 碳運輸:將液化的CO₂透過管線或槽車運送至封存地點
- 碳封存:將CO₂注入深層地質構造(如枯竭油氣田、鹽水層)永久封存
優勢與限制:
項目 | 優勢 | 限制 |
---|---|---|
碳排放 | 可減少85-95%的碳排放 | 無法達到100%零碳 |
成本 | 比綠氫便宜 | CCS設備增加30-50%成本 |
技術成熟度 | 可利用既有製氫設施 | CCS技術仍需驗證長期安全性 |
地理限制 | 可在現有工業區建設 | 需要適合的地質條件封存CO₂ |
藍氫被視為從灰氫過渡到綠氫的橋樑技術。在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尚未完全建立的過渡期,藍氫可以提供較低碳排的氫氣供應,支持氫能經濟的發展。然而,從長期淨零目標來看,綠氫仍是最終解決方案。
三、新興製氫技術
除了主流的製氫方法,科學家們正積極研發各種創新的氫氣產生技術,這些方法或許能在未來提供更經濟、更環保的解決方案。
3.1 高溫熱化學製氫
高溫熱化學製氫是一種利用高溫熱能驅動化學反應來分解水的氫氣產生方法。這種技術特別適合與核能或集中式太陽能發電系統結合。
技術特點:
- 溫度需求:需要750-1000°C的高溫環境
- 反應循環:使用硫碘循環、銅氯循環等多步驟熱化學反應
- 效率潛力:理論效率可達45-50%,高於傳統電解
- 能源來源:可利用核反應爐或集中式太陽能的高溫熱能
發展現況:
核能產氫主要依靠高溫氣冷式反應器,可提供製氫所需的750-1000°C高溫。日本、美國等國正積極發展第四代核反應器技術,將核能發電與氫氣生產結合。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可提供穩定、大規模、低碳的氫氣產能,但需要克服核能安全性的社會接受度問題。
3.2 光催化製氫
光催化製氫是一種直接利用太陽光分解水產生氫氣的氫氣產生技術,被認為是最接近自然界光合作用的人工製氫方式。
技術原理:
光催化劑吸收太陽光後產生電子-電洞對,這些高能電子和電洞分別驅動水的還原反應(產生氫氣)和氧化反應(產生氧氣)。整個過程不需要外加電壓,僅依靠陽光即可進行。
研究突破:
- 鐵鏽光催化劑
- 日本科學家發現α-FeOOH(鐵鏽的一種形態)可作為高效光催化劑,製氫量提高25倍。這種材料便宜、環保,在地球上儲量豐富。
- III-V族半導體
- 利用砷化鎵(GaAs)、磷化銦鎵(InGaP)等材料製作的光電化學電池,太陽能轉氫效率已突破19%,但貴金屬成本是商業化的主要障礙。
- 鈣鈦礦材料
- 新興的鈣鈦礦光催化劑展現出優異的光吸收特性和載子傳輸能力,是未來最有潛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挑戰與展望:
光催化製氫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效率問題。要達到商業化應用,太陽能轉氫效率需要達到10%以上,而目前大部分光催化劑的效率還不到5%。此外,材料的穩定性和耐久性也需要改善。儘管如此,這項技術的潛力巨大,因為它不需要複雜的設備,只要有陽光和水就能產生氫氣,特別適合偏遠地區的分散式製氫。
3.3 生物製氫
生物製氫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謝過程來產生氫氣的氫氣產生方法,這種技術模仿自然界中某些細菌和藻類的產氫能力。
主要類型:
- 光合生物產氫
某些綠藻和光合細菌在厭氧環境下,利用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驅動氫化酶,將質子還原成氫氣。藍綠藻(藍菌)也能通過生物固氮作用產氫。
- 暗發酵產氫
厭氧細菌在無光環境下,分解有機廢棄物(如農業廢棄物、食品廢料)產生氫氣。這種方法可同時處理廢棄物和產生能源,具有雙重效益。
- 微生物電解產氫
結合微生物代謝和電化學技術,利用特定微生物降解有機物產生電子,再透過外加小電壓促進氫氣生成。所需電壓遠低於傳統水電解。
優勢與挑戰:
- 優勢:常溫常壓操作、可利用廢棄物、環境友善、能耗低
- 挑戰:產氫速率慢、氫氣濃度低、系統放大困難、需要優化菌種和反應條件
生物製氫技術目前仍處於實驗室和小規模示範階段,距離商業化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但隨著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未來有望培育出產氫效率更高的工程菌株,使生物製氫成為可行的製氫選項。
3.4 其他創新方法
科學家們持續探索各種創新的氫氣產生途徑,以下是幾項值得關注的新興技術:
室溫水分解技術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使用鋁奈米粒子和鎵金屬的方法,可在室溫下快速分解水產生大量氫氣。這種方法不需要輸入能量,反應過程中鎵作為催化劑可重複使用,而鋁奈米粒子則從水分子中「剝離」氧原子。
- 優勢:室溫操作、快速產氫、可使用廢水或海水
- 挑戰:需要解決鋁和鎵的供應與回收問題
塑膠廢棄物製氫
美國萊斯大學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快速閃蒸焦耳加熱」技術,可將塑膠廢棄物轉化為石墨烯和氫氣。這種方法在1秒內將塑膠加熱到3000°C,使塑膠分解,釋放出氫氣,同時產生的石墨烯也具有商業價值。
- 優勢:處理廢棄物、低成本甚至負成本(因為同時產生石墨烯)、符合循環經濟概念
- 潛力:全球每年產生約3.8億噸塑膠廢棄物,這種技術可將環境問題轉化為能源解決方案
金屬反應製氫
某些金屬(如鋁、鎂、鋅)與水或酸反應可直接產生氫氣。透過奈米技術和催化劑優化,這類反應的效率正不斷提升。例如鎂棒製氫技術已應用於小型氫水機等消費產品。
創新思維:這些新興技術展現了氫氣產生的多樣性和創新性。雖然目前大多處於研究階段,但它們代表了未來製氫技術的無限可能,可能在特定應用場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各種製氫方法比較表
為了幫助讀者更清楚地比較各種氫氣產生方法,我們整理了以下詳細比較表:
製氫方法 | 氫氣類別 | 轉換效率 | 碳排放 (kg CO₂/kg H₂) | 相對成本 | 技術成熟度 | 主要優點 | 主要缺點 |
---|---|---|---|---|---|---|---|
蒸氣重整法 | 灰氫 | 65-75% | 12 | 低(基準) | 成熟 | 成本低、技術成熟、產能大 | 碳排放高、依賴化石燃料 |
煤氣化法 | 褐氫/黑氫 | 39-56% | 18-20 | 中低 | 成熟 | 適用煤炭資源豐富地區 | 碳排放最高、效率低 |
鹼性水電解 | 綠氫 | 60-70% | 0.37(使用風電) | 高(2-3倍) | 成熟 | 零碳排、可利用再生能源 | 成本高、需大量電力 |
PEM電解 | 綠氫 | 70-80% | 0.37(使用風電) | 很高(3-4倍) | 商業化初期 | 效率高、反應快、適合間歇性再生能源 | 需貴金屬、成本很高 |
SOEC電解 | 綠氫 | 可達90%+ | 0.37(使用風電) | 高 | 研發階段 | 效率最高、可利用廢熱 | 高溫操作、材料耐久性待改善 |
CCS蒸氣重整 | 藍氫 | 60-70% | 1-2 | 中(1.3-1.5倍) | 示範階段 | 碳排放大幅降低、可利用現有設施 | 無法完全零碳、CCS成本高 |
高溫熱化學 | 視能源而定 | 45-50% | 0-12(視熱源) | 中高 | 研發階段 | 可利用核能或太陽能熱、理論效率高 | 需要高溫、技術複雜 |
光催化 | 綠氫 | 3-19% | 0 | 待評估 | 實驗室階段 | 直接利用太陽光、簡單、零碳 | 效率低、材料穩定性待改善 |
生物製氫 | 綠氫 | 10-30% | 0 | 待評估 | 實驗室階段 | 常溫操作、可利用廢棄物、零碳 | 產氫速率慢、規模化困難 |
註:成本和效率數據會隨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生產而變動,上表數據為2024-2025年概況。
五、氫氣產生與ESG永續發展
在全球ESG(環境、社會、治理)浪潮下,氫氣產生技術的選擇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企業永續發展策略的重要環節。
環境面向(Environmental)
氫氣產生方法的碳足跡差異極大,從灰氫的每公斤12公斤CO₂到綠氫的近乎零碳排,直接影響企業的碳盤查和減碳目標。隨著各國陸續實施碳定價機制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選擇低碳製氫方法將成為企業降低碳成本、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 碳中和目標:綠氫是實現淨零排放的關鍵技術,特別是在難以電氣化的重工業(鋼鐵、化工)和交通運輸(航運、航空)領域
- 循環經濟:生物製氫和塑膠廢棄物製氫等技術,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符合循環經濟原則
- 生物多樣性:相較於某些再生能源(如水力發電)可能對生態造成影響,綠氫的環境足跡相對較小
社會面向(Social)
氫能產業的發展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從製氫設備製造、氫氣生產、儲運基礎設施建設到終端應用,都需要專業人才。國際再生能源總署估計,到2050年,全球氫能產業可創造3000萬個就業機會。
- 能源公平:分散式製氫技術(如光催化、小型電解槽)可為偏遠地區提供清潔能源,減少能源貧窮
- 產業轉型:協助傳統化石燃料產業工人轉型至氫能產業,實現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
- 健康效益: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改善公共健康
治理面向(Governance)
透明的氫氣來源標示和碳足跡認證系統正在建立中,歐盟的「綠氫認證」和「氫氣來源保證」機制要求企業揭露氫氣的生產方式和碳排放數據,確保市場透明度。
- 政策支持:各國政府推出氫能發展策略和補貼政策,企業需要掌握政策動態並善用誘因
- 國際合作:氫能供應鏈的國際化需要跨國合作和標準制定
- 風險管理:氫氣的儲存和使用涉及安全風險,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
ESG投資趨勢:越來越多投資機構將氫能產業納入ESG投資組合,特別青睞從事綠氫生產和相關技術研發的企業。選擇永續的氫氣產生方式,不僅是環保責任,更是獲取資本市場青睞的競爭優勢。
六、未來展望與發展趨勢
展望未來,氫氣產生技術將朝著更高效、更經濟、更環保的方向發展,以下是幾個關鍵趨勢:
1. 成本快速下降
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生產,綠氫的成本正快速下降。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0年,綠氫成本將下降30-50%,具備與灰氫競爭的能力。電解槽製造成本的降低、再生能源價格的下跌、以及生產規模的擴大,都是成本下降的主要驅動力。
2. 技術創新加速
各種新興氫氣產生技術正在快速發展:
- 高效電解技術:新型催化劑和膜材料的開發,將進一步提升電解效率並降低貴金屬使用量
- 光電催化整合:結合太陽能電池和電解技術的一體化設備,可直接將太陽能轉化為氫能,太陽能轉氫效率有望突破20%
- 人工智慧優化:運用AI優化製氫系統的運行參數,提高效率並延長設備壽命
- 新材料突破:量子點、石墨烯、二維材料等新材料在製氫領域的應用研究正蓬勃發展
3. 產業鏈完善
氫能產業鏈正在快速完善,從上游的製氫、中游的儲運、到下游的應用,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
- 儲氫技術:高壓儲氫、液態儲氫、固態儲氫等技術不斷進步,提高儲運效率和安全性
- 運輸網絡:氫氣管線、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形成「氫氣高速公路」
- 終端應用:氫燃料電池在交通、發電、工業等領域的應用持續擴大
4. 區域化生產布局
各國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發展特色氫能產業:
- 再生能源豐富地區(如澳洲、中東、北非):發展大規模綠氫出口產業
- 工業集中地區(如歐洲、日韓):優先發展工業用氫,推動產業脫碳
- 能源進口國:發展氫能作為能源安全戰略的一部分
5. 政策驅動力增強
全球超過30個國家發布了國家氫能戰略,累計承諾投資超過3000億美元發展氫能產業。碳定價、綠氫補貼、研發資助等政策工具將持續推動氫氣產生技術的進步和應用。
6. 氫能社會願景
日本提出的「氫能社會」願景正逐步實現,未來氫能將像電力和天然氣一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載體。從家庭燃料電池、氫能汽車、到工業用氫和發電,氫能將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2030年里程碑: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30年,全球綠氫產能將達到每年2500萬噸,氫能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達到6%,並創造超過500萬個就業機會。這標誌著氫能時代的真正到來。
結論
從傳統的化石燃料製氫到創新的光催化和生物製氫,氫氣產生技術展現出驚人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每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應用場景,沒有一種技術能夠單獨解決所有問題,未來的氫能經濟將是多種氫氣產生技術並存、互補的局面。
短期內,成本較低的灰氫和藍氫將持續扮演過渡角色,支持氫能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推廣。中期來看,隨著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和電解技術進步,綠氫的競爭力將快速提升,逐漸成為主流。長期而言,光催化、生物製氫等前沿技術可能帶來革命性的突破,為人類提供真正永續的氫氣產生解決方案。
對於企業和政策制定者而言,理解各種製氫技術的特性和發展趨勢至關重要。在ESG永續發展的大框架下,選擇適合的氫氣產生路徑,不僅關乎環境責任和經濟效益,更是塑造未來競爭力的戰略決策。氫能時代正在來臨,準備好迎接這場能源革命了嗎?
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個更清潔、更永續的氫能未來!
本文資料來源包括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國際能源署(IEA)、各國能源部門官方資料及最新學術研究。文章內容會隨著技術發展持續更新,建議定期關注氫能產業最新動態。
關鍵字:氫氣產生、製氫方法、綠氫、藍氫、灰氫、水電解、蒸氣重整、光催化製氫、生物製氫、ESG永續發展、淨零碳排、氫能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