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綠色建築簡稱綠建築,台灣的綠建築九大指標和國際評鑑的比較如何?

作者:網管 於 2024-09-29
29205
次閱讀

在現今快速城市化的世界中,綠建築已成為建築業和環保領域的熱門話題。綠建築不僅代表了一種創新的建築理念,更體現了人類對永續發展的追求。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的綠建築標準,並與國際知名的綠建築評鑑系統進行比較,幫助讀者全面了解綠建築的概念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現況。

綠色建築簡稱綠建築,台灣的綠建築九大指標和國際評鑑的比較如何?

什麼是綠建築

綠建築,全名為綠色建築,是一種注重環保、節能和對人體健康友善的建築形式。它的核心理念是在建築的全生命週期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同時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適和高效的使用空間。

在台灣,綠建築的概念自1990年代開始受到重視。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政府政策的推動,綠建築已經從一個新穎的概念逐漸發展成為建築業的主流趨勢之一。

台灣的綠建築九大指標

台灣的綠建築評估系統,也就是俗稱的「綠建築標章」,是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制定的。這個系統包含了九大指標,每個指標都有其特定的評估方法和標準。讓我們來深入了解這九大指標:

  1. 生物多樣性指標
  2. 綠化量指標
  3. 基地保水指標
  4. 日常節能指標
  5.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6. 廢棄物減量指標
  7. 室內環境指標
  8. 水資源指標
  9.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這些指標涵蓋了建築從規劃、設計、施工到使用的全生命週期,目的是確保綠建築在各個階段都能達到環保和永續的要求。

台灣綠建築九大指標詳解

指標名稱主要評估內容實施方法舉例
生物多樣性指標評估建築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保護原有植被、設置生態廊道、營造多樣化棲息環境
綠化量指標衡量建築物及周邊環境的綠化程度屋頂綠化、立體綠化、增加植栽面積
基地保水指標評估建築基地的透水性能使用透水鋪面、設置雨水花園、地下滲透系統
日常節能指標評估建築物的能源使用效率採用高效能外牆材料、智慧照明系統、節能空調設備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衡量建築物在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使用再生能源、選用低碳建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廢棄物減量指標評估建築在施工和使用階段的廢棄物管理採用模組化設計、施工廢料回收利用、設置資源回收設施
室內環境指標評估室內環境的健康與舒適程度採用無毒建材、優化自然採光、控制室內噪音
水資源指標衡量建築物的用水效率安裝節水設備、雨水回收系統、中水回用系統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評估建築物的污水處理和垃圾管理設置污水處理設施、垃圾分類系統、堆肥設備

國際綠建築評鑑系統概覽

國際綠建築評鑑系統概覽

在全球範圍內,有多個知名的綠建築評鑑系統。以下我們將介紹幾個最具代表性的系統:

  1. 美國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2. 英國 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3. 日本 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t Environment Efficiency)
  4. 新加坡 Green Mark
  5. 德國 DGNB(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uncil)

這些評鑑系統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綠建築領域的關注點和發展方向。

台灣綠建築評鑑與國際系統的比較

接下來,我們將台灣的綠建築九大指標與上述國際評鑑系統進行詳細比較,以了解它們之間的異同。

1. 評鑑範疇的比較

台灣的綠建築評鑑系統與國際系統在評鑑範疇上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也存在顯著差異:

  • 共同點:所有系統都關注能源效率、水資源管理、室內環境品質等核心議題。
  • 差異點:
    • LEED 更強調創新設計和區域優先性
    • BREEAM 特別注重交通連結性和土地利用
    • CASBEE 獨特地考慮了建築物對外部環境的影響
    • Green Mark 因應新加坡的熱帶氣候,特別強調降溫節能
    • DGNB 在經濟性和社會文化層面的考量更為全面

2. 評分方式的比較

各評鑑系統在評分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 台灣綠建築:採用九大指標獨立評分,達到一定標準即可獲得認證
  • LEED:使用積分制,根據達成的項目獲得不同等級的認證
  • BREEAM:也採用積分制,但各類別的權重有所不同
  • CASBEE:獨特的「建築物環境效率值」(BEE)計算方式
  • Green Mark:類似LEED的積分制,但更注重能源效率
  • DGNB:採用全面的生命週期評估方法

3. 適用性和靈活度的比較

不同評鑑系統在適用範圍和靈活度上也存在差異:

  • 台灣綠建築:主要針對台灣本地氣候和建築特性設計,適用性較為局限
  • LEED:全球通用,但在不同地區可能需要適當調整
  • BREEAM:原本為英國設計,但已發展出國際版本
  • CASBEE:雖然主要用於日本,但也被其他亞洲國家採用
  • Green Mark:專為熱帶和亞熱帶氣候設計,在東南亞地區廣泛使用
  • DGNB:強調可持續性的整體觀念,適用性較為廣泛

台灣綠建築評鑑系統的優勢與挑戰

優勢:

  1. 本土化:台灣的綠建築評鑑系統充分考慮了本地的氣候特點和建築習慣,更加貼近台灣的實際需求。
  2. 全面性:九大指標涵蓋了建築的各個方面,從生態保育到廢棄物管理,提供了全面的評估標準。
  3. 易於理解:相較於某些國際系統的複雜評分方式,台灣的系統更容易被建築業者和公眾理解和接受。
  4. 政策支持:台灣政府積極推動綠建築政策,為綠建築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挑戰:

  1. 國際認可度:相較於LEED或BREEAM等國際知名系統,台灣的綠建築認證在國際上的認可度還有待提高。
  2. 創新激勵:現有的九大指標可能不足以激勵更多的創新設計和技術應用。
  3. 經濟效益評估:目前的評鑑系統較少涉及綠建築的經濟效益評估,這可能影響一些開發商的參與積極性。
  4. 既有建築改造:如何將綠建築的概念更好地應用於既有建築的改造,是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

綠建築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的日益關注,綠建築必將在未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幾個可能的發展趨勢:

  1. 智慧化整合:綠建築將更多地融入智慧科技,如物聯網(IoT)和人工智慧(AI),實現更精確的能源管理和環境控制。
  2. 零碳建築:隨著各國逐步推動碳中和目標,零碳建築將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3. 生物材料革命:更多環保、可再生的生物材料將被應用於建築中,如菌絲體材料、竹纖維等。
  4. 模組化和預製化:為了減少建築廢棄物和提高能源效率,模組化和預製化建築將變得更加普及。
  5. 韌性設計: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建築物的韌性設計將受到更多重視。
  6. 健康建築:除了環保,更加注重建築對使用者身心健康的影響將成為新趨勢。
  7. 循環經濟理念:建築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建築物本身的可拆解性和可重複使用性將成為設計考量的重點。

綠建築不僅是一種建築形式,更是一種生活理念和發展模式。台灣的綠建築九大指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本土化的評估系統,雖然與國際評鑑系統有所不同,但同樣體現了對永續發展的追求。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和環境問題的挑戰,綠建築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政府、建築業者還是一般民眾,我們都應該積極參與到綠建築的發展中來。透過不斷學習、創新和實踐,我們可以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綠色、健康和永續的建築環境,為台灣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讓我們攜手邁向更綠色的未來,從每一棟建築開始,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家園!